CHIP奇谱 CHIP奇谱

CHIP奇谱
关注产品与技术 分享体验与新知
广告

H vs. H ThinkPad neo 14双胞胎的新世代竞争

作者:原创

ThinkPad再抛难题,除旗舰机型外,其旗下几乎所有机型都采用酷睿与锐龙双平台策略,将“A or I”的选择难题全都抛给用户。

随着品牌的外延,ThinkPad开始更多地关心起新世代的年轻消费者,从千禧一代的Edge系列到Z世代的neo,紧跟消费趋势变化。对ThinkPad neo系列来说,曾经向便携所倾斜的移动商务计算特性,转向更高的性能转变,即从ThinkPad T14/E14所采用的低功耗处理器(U及P系列)改用性能更强的H系列标压处理器,酷睿和锐龙都是如此。

轻薄机型上的H系列处理器,通常,其更高性能的呈现形式是短时间内的性能释放(高频率),若要持续获得高性能表现,对散热系统的要求不低。12代酷睿处理器的情况略有差异,H系列比同定位的U系列配备了更多的P Core,因此高负载的并行处理能力提升更显著。

neo 14间的规格与配置差别

ThinkPad neo 14是引入更多消费理念、以性能为导向设计的机型,当然同时还要保持ThinkPad的一贯轻薄以及适中的价格。从精确对位的角度来说,它是E系列的兄弟机型,类似于T与P的关系。明确产品定位,也就明确了产品的设计重点。毕竟,在6000元上下的预算、1.5kg(14英寸)上下的重量,要在集成显卡、有限散热条件下打性能牌,必定会有得有失,如何贴近用户的得失平衡点,就看ThinkPad产品定义得是否精准了。

接替ThinkPad X13 Gen3(www.chip.cn/zty/2420.jhtml)们来到实验室的是ThinkPad neo 14兄弟,它们分别是配备酷睿i5-12500H的21DN-001ECD和配备锐龙7 6800H的21EF-0002CD,前者价格较后者高500~700元其他产品规格及配置差异,详见下表:

单看产品规格(CPU线程、内存、SSD、尺寸、重量、屏幕等),酷睿版与锐龙版neo 14可谓是一模一样的产品,几乎所有显性指标是相同的。于是,左右用户选择的似乎只有价格这一个维度了。然而,ThinkPad对neo 14这一对双胞胎机型的“上心”程度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如同养在了不同家庭中,除了长得像、规格近,它们是两台设计取向截然不同的产品。仅仅是围绕性能一个维度,酷睿版与锐龙版neo 14就大相径庭。

两款neo 14机型的散热系统几乎一模一样,也决定了它们在性能释放水平上不分高下。

作为轻量化的性能机,neo 14系列对性能的追求更倾向于中低负载、短时的爆发,高负载的应用场景不是其优化的重点。

轻薄本以轻负载为主,日常应用分高下

更换H系列处理器的neo 14仍保持轻薄机身设计,面向轻负载为主的日常应用,应用特点是线程爆发短促而高频,12代酷睿处理器有着P Core与E Core组成的全新的混合架构,在ITD与Windows 11协同下,高频度、多任务、轻负载的办公应用,更易找到适合其运行的核心。

其中,数量更多且共享智能缓存的E Core,在高度并发的Procyon办公应用测试中发挥出色。在测试状态追踪中不难看到,E Core能更快速地响应轻负载需求,能更快地从空闲状态进入3.9GHz的高速状态,并随即恢复低功耗/低频率状态;有限的P Core更多地分配给单线程高负载应用。

而采用“传统”高频率多核心架构的锐龙7 6800H,应对同样的短促应用,其运行频率刚刚从待机状态的3GHz左右提升到3.8GHz左右就结束了,性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这也是在Procyon办公应用测试中,两款处理器得分差距明显拉大的原因。

类似情况也出现在CrossMark Pro测试中。特别是当电源模式向趋紧调整过程中,酷睿i5-12500H受到的影响不大,成绩相对稳定;锐龙7 6800H受到电源模式调整的影响更大。

移动应用能力是笔记本电脑相比台式电脑最大的优势所在,而在电池供电情况下,锐龙7 6800H性能表现大跌,与酷睿i5-12500H之间的性能差距进一步拉大。

总的来说,在日常应用中,无论使用电源还是电池供电,随着电源模式从最佳性能向最佳能效调整,neo 14们的速度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酷睿i5-12500H表现更均衡,性能降幅控制在30%以内;锐龙7 6800H降幅最大则超过50%,速度体验变化肉眼可见。

实际应用PK:同样是“视频和照片的编辑”,谁的表现会更好呢?

我们在使用高性能轻薄本时,大家肯定会用到一些商用视频和照片的编辑,neo 14们表现如何呢?下面我们来对比一下。

结合GPU(集成显卡)的日常应用

首先是以图片等数字内容创建工作为代表的应用测试,这部分是H系列处理器比U系列产品更具性能优势的应用领域。同时,也是被广泛使用的专业应用,如Adobe全家桶,普遍支持GPU加速,并对内存容量有较高要求。

默认情况下,Adobe全家桶并不会打开全部硬件特性,如高级别GPU硬件加速、更大可用内存等,这些设置对发挥H级别处理器的性能机来说十分重要,均需要用户自行调整。

16GB内存,玩转Adobe全家桶多少力不从心。要运行得更流畅,就需要在参数设定上向其倾斜,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就是内存。同样为集成显卡,酷睿采用动态分配内存做显存的设计,因此16GB内存几乎都可为应用软件所使用,Adobe软件可用11GB;而Radeon 680M仍然要锁定1GB内存做显存,系统可用内存凭空减少到10GB,相差10%。内存容量差异,对高负载的响应能力也有一定影响。

PART1 :照片编辑测试

Procyon照片编辑使用Photoshop与Lightroom交替进行,对处理器的线程及频率调度敏捷性要求较高,酷睿i5-12500H将P Core运行频率“锁定”为3.9GHz的设定,对处理器性能发挥非常有效。

集成GPU硬件加速、内存资源配置,酷睿和锐龙等不同的处理器平台特性有别。在都能提供高级别的硬件加速情况下,更多可用内存对用户多任务并行更有利。

相对而言,轻薄本重负载的情况少,一定要看的话或者说大家还是偶尔需要重负载,我们也做了测试,供读者参考。

PART2 :图像渲染测试

图片渲染,同样需要CPU具有更好的并行性能,也是高负载应用的代表。虽然这部分不是neo 14所擅长的应用领域,性能表现受超薄机身及散热设计的限制较多,但通过智能散热设计,H系列处理器的表现依然出色。

酷睿版与锐龙版neo 14散热器设计上如出一辙,甚至风扇模组可互换使用,但前者轴流开口更大,标称功率更低,为5V0.63A,锐龙版的双风扇各为5V0.5A。设计细节差异,再加上峰值功耗的差异,反映在测试中,就是当负载增加时,锐龙版更早跳出系统的“智能散热”提示,且工作噪音更大。同时,满负载下,整机温度升高,对性能完全释放亦有所影响,Cinebench R23多线程“预热”10分钟后,锐龙版成绩下降13.6%;酷睿版幅度相近,下降14.2%。

在Cinebench R23性能测试中,酷睿i5-12500H在AC供电的高性能模式下保持对锐龙7 6800H的得分优势,而且是在对手功耗更大、运行频率高许多的情况下做到。有着独立硬件资源的E Core,不仅自身性能优于超线程,而且依靠两倍的物理核心数量及效率方面的优势,并行计算能力也显著优于物理核+超线程的组合。根据不同应用场景,混合架构的处理器的性能表现,在性能与功耗之间实现了动态平衡,让很多“E Core无用论”者颜面尽失——P Core+E Core的混合架构,效率和性能都更出色。

PART3:视频编辑测试

Procyon视频编辑测试依托Premiere Pro 22.0完成视频解码、编辑、特效、渲染、编码的整个制作流程。除了CPU要给力,具有较高的并行计算能力外,也会调用专用编解码器以及GPU硬件加速特性。

另外,无论是帧(视频)还是块(图片)渲染,不仅数据具有高度相关性,而且处理管线重叠,因此具有独立、完整硬件的E Core,执行效率显著高于超线程。反映在视频测试中,同样16线程,酷睿i5-12500H的性能水平高于锐龙7 6800H。

( Procyon视频编辑测试过程中,处理器运行频率曲线。蓝色:锐龙7 6800H;黄色:酷睿i5-12500H )

Procyon测试中,酷睿i5-12500H的持续释放性能为50W,运行频率峰值为4.5GHz,高频稳定值为4.2GHz;锐龙7 6800H功耗更高,为54W,而运行频率峰值为4.675GHz,高频稳定值为4.45GHz。结合测试成绩,12代酷睿的混合架构,能效比、IPC都更胜一筹。

PART4:电池续航测试

Zen2以来,锐龙产品的续航改善卓有成效。除了架构与制程,更离不开长续航倾向的系统调优。但必须指出,这样的续航时间延长,要以牺牲性能为代价,能否为消费者所用,还要看具体使用场景。

以锐龙7 6800H为例,DC供电时,即使单线程满载,该核心的运行频率也仅有1960MHz(最佳能效模式)~4500MHz(最佳性能模式),从而使包括集显在内的CPU整体功耗降低至3.5W~17W水平。甚至在最佳能效模式下,Zen新升级的Radeon 680M集显性能都不能满足高清视频解码需要,掉帧现象肉眼可见。只有将电池模式改为“平衡”模式,CPU及GPU获得更多电力供给,方可恢复流畅播放。限制处理器性能固然可以带来更长的电池续航时间,但是比自己的最佳性能模式只有一半、比对手的最佳能效模式也不足七成,这样的性能表现难以令人满意。

电池模式切换至平衡模式后,Radeon 680M集显的运行频率从此前的200MHz提升至800MHz,视频解码方可流畅进行。由于消耗了更多电力,锐龙7 6800H电池续航时间的领先幅度缩小至10%水平。

除了续航时间,电池供电情况时,两款处理器性能上的差异不能忽略:酷睿i5-12500H比锐龙7 6800H快13%(平衡模式)~60%(最佳能效模式)。问题又回到了原点,更快地完成工作和更长的续航时间,使用者对哪个的感受更直接呢!

另一项反转发生在电池供电的最佳性能模式下,在运行视频编辑这样轻薄本上并不主流的并行高负载应用时,酷睿i5-12500H的电池续航时间比锐龙7 6800H长15%!这个结果一点也不令人感到意外,不再刻意压制性能后,锐龙7 6800H耗电量猛增,甚至可达50W水平;而酷睿i5-12500H仍保持比较平均的设定,功耗被限制在35W以下。

其他硬件设计特色

了解用户,是ThinkPad长盛不衰的基础。面对neo 14的Z世代消费者,ThinkPad做出了更多有益的尝试,如将不同产品特性分头下放到不同机型上。

除了性能和外壳颜色,作为双胞胎机型的neo 14们,酷睿版与锐龙版机型还有不少细节方面的差异,也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产品体验。

以往,ThinkPad的酷睿机型多会装备基于接近传感器和红外摄像头套件的智慧接近感知及人脸识别套件,但手里此款并未配备此功能。反而是通常没有这项配置的锐龙机型,通过集成的联想轩辕AI芯片与红外摄像头组合,在无接近传感器(需要使用英特尔相关解决方案套件)情况下,实现了基于红外摄像头的接近感应(如使用Think Shuttle物理遮挡摄像头,则该功能失效)及人脸识别。酷睿机型可通过选装红外摄像头,获得此功能。锐龙版neo 14将可见光与红外摄像头合一的设计,特别是省去了接近传感器,对降低成本很有帮助,但要使用可见光的红外接近感应就不能物理遮挡摄像头,为了方便只能冒隐私泄露的风险。此外,实际使用时,红外摄像头的感应灵敏度也较低。

在性能差距之外,酷睿版与锐龙版neo 14的安全性定位也完全不同。即使是入门配置,酷睿版neo 14也加入了vPro Essentials这一面向中小企业的安全及管理特性。这一版本vPro的用户,可以使用较低成本,完成包括数据安全、攻击防御以及设备资产追踪在内的IT管理,为中小企业主提供了低成本的管理工具。

反观锐龙版,它不仅没有如锐龙版X13 Gen3那样使用锐龙PRO 6000系列处理器,安全和可管理性均缩水,而且内存加密等锐龙6000内置安全特性也不支持。从安全角度来说,锐龙版neo 14与消费级产品并无太大差异。

此外,锐龙版neo 14用上了AMD“自家”的RZ616 Wi-Fi 6E模块,虽然其本质还是MTK MT7922。

文末总结:neo系列——新时代的性能轻薄机定位

neo系列,是ThinkPad面向新兴的高性价比、高性能、便携市场所推出的产品,因此它在轻薄的机身中,放入了更高性能级别的H系列处理器。但是,要平衡便携性与性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ThinkPad在调试12代酷睿和锐龙6000处理器上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也造就了neo 14这对双胞胎机型截然不同的“性格”。酷睿机型用巧实力,更快地完成了工作,事半功倍,而锐龙版neo 14则是表现正常,用能耗与性能的投入产出达成了正比。

结合以上的应用测试以及产品的配置和功能,同时考虑neo 14的主要应用场景,再加上两款产品的性能、功能及市场价格差异,可以说锐龙版neo 14是偏向价格的性价比选择,而酷睿版neo 14是更偏性能的性价比之选。你更看重哪一方面呢?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CHIP奇谱 » H vs. H ThinkPad neo 14双胞胎的新世代竞争
分享到: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