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原创


一直以来,前瞻思维,前沿观点都存在于广州国际旅游展的DNA中。作为国内历史最为悠久的国际性旅游展会,广州国际旅游展的论坛向来是旅游风向标般的存在。2021年,当首届“TECT·数动文旅”论坛以“破圈与重构”为主题,探讨科技赋能下文旅行业的发展,当时科技与文旅的深入交集才刚刚开始。而许多人也不会想到,短短几年间,科技如此高速地发展,猝不及防地,AI人工智能时代全面来临。
这个过程中,我们进行了探索,包括服务于政府的文博机构做传统数字化业务以及服务包括教育、文旅、文创的行业,在此过程中确立了一个数据标准,即CHIM(文化遗产信息模型),从这一步迈向了从文化遗产到文化资产的关键一步。比如在腾讯支持下,我们所做的甲骨文全球焕活,这是一个小程序,背后所做的大量工作就是基于大家看到的CHIM格式,这个格式把甲骨文原始照片、拓片,我们所做的微痕新技术以及目前存在140多万个甲骨文的字库,同一类字可能出现在不同的甲片上,并运用了大量AI技术去识别和匹配。在这背后,支撑它的一个主要应用就是数石成金。今年我们给北京中轴线一项非常重要的文物——南中轴上燕墩的一块乾隆御碑,通过相关技术进行数字修复,让大家能够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懂。 文物焕活项目的一个基本逻辑,就是从文物的本体焕活开始,焕活文字,下一步再挖掘内涵,焕活文化,最终焕活生态,这也对应了国家对文物保护、研究、传承、应用的要求。 前一段时间在3月18日取得三证的无人驾驶载入航空器上线淘宝,在全网获得了超过12亿的流量。我们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低空经济从常态化到日常消费的关注度,上线了两架旗舰版的产品,包括文旅产业低空交通出行领域最核心的两款产品。亿航是2014年成立的,当时还没有低空经济的概念。亿航是一个小小的企业,但我们拥抱了一个大大的世界。未来主力打造的“全自动化+无人化”可为大家提供交通出行的新模式,这种模式会在城市内广泛的布局和布点,也会在未来的文旅景区,相关特色景区,特色的场地、场馆里应用。 2022年12月份Chat GPT发布后,大模型、人工智能,甚至是AI这些名词走入到我们每个人的视野。在2023年到2024年,我们可以看到市场上各行各业,包括文旅对大模型的使用需求是以10倍,甚至以更高的倍数在增长的一个过程。目前,我们与客户沟通的主要需求在两点:一是降本增效,通过前端营销、后端客服做一些基础的人力替换,同时能够达到人98%、99%或者更高的相应响应能力。二是文旅厅的需求,我们希望打造一个全新的产品,能够破除行业壁垒。 之前4、5年,我们一直在体育领域,主要把三维数字人技术应用在体育领域。这几年我们才慢慢开始觉得不仅要服务非常专业的竞技体育,同时要把专业竞技体育积累下来的技术应用于大众体育、全民健身以及数字人重建当中来。 我们把数字人分成几个不同的板块,包括数字人驱动(体感游戏),很重要就是交互和体感,还有体育赛事的转播,竞技体育辅助训练和人才选拔,以及大众体育全民健身,还有智能场馆。单相机也是和文旅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因为在很多场景当中比如体感游戏、交互体验,甚至跟体育相关,健身相关场景当中,还有一些数字化的表演,这些都是可以用单相机呈现出来的,现在大家手里都有相机,未来我们希望将这个算法本身放在云端,通过手机可以让大家直接产生自己数字人的表演。 目前,透过单相机的应用我们将人体进行数字化,从技术角度已经没有什么难度了。我们需要的是去找到大量的落地的场景,包括大语言模型也是一样,要找到一些垂直场景落地,这才能具体解决很多生产或者生活当中的问题,包括在文旅行业,文旅行业人跟环境,跟参访的对象之间肯定要构成非常紧密的感情上的连接,这样才能持续将它转化成收益。如果想这么做的话,我们对人的理解,包括参与者的理解,表演者的理解都希望通过数字化的方法加深。这些东西是非常有想象力的,也希望文旅业同仁把自己的大脑打开,一起来思考怎么样把这些有意义的技术完成落地。 我们主要聚焦在AI这个生态链里,提供整体的算力集群解决方案。当文旅产业拥抱AI的时候,这个全数字链路下算力需求和发展是怎么样的? 现在,人类正在面临AI革命,也叫做认知革命,AI大模型改变了人类获取知识的成本。比如随便找一个AI助手,把你想知道的所有问题提问、不断咨询,你想要得到的答案很快就能获知。现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就是AI化转型。在文旅,我们可以从AI+文旅整个架构,从基础算力到落地应用。其中基础设施层包括基础算力设施、AI开发平台、原子算法能力、数据和大数据,中间是能力层,大模型,文生图。 AI+文旅会贯穿整个全数字链路,会产生一系列新的应用,我把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文旅宣传阶段。第二,出行购票。第三,实地旅游。在这三个阶段时,AI具体怎么赋能?在宣传阶段,现在AIGC会赋能于一个营销传播。在出行购票阶段,通过AI保证零售、游戏、电商、网络媒体、社交、航旅、教育等行业,让用户可以顺利地进行购票,提升整个文旅的体验。在实地旅游阶段,数字人也可以作为现在博物馆演讲讲解员的角色,进行沟通,跟观众互动,或者讲解一件文物它背后包含的历史底蕴。现在AI+元宇宙也可以打造一个全新的文旅创新体验,通过AI赋能,把以前需要人工不断设计、渲染出来的一种虚拟化博物馆,把它加速、提速进行一个赋能,再通过设备实现全新的虚拟体验。 在嘉宾演讲之后举办的圆桌讨论环节中,益普索中国科技研究院院长周啓群、亿航智能副总裁贺天星、智谱AI副总裁吴玮杰、上海春及传媒创始人兼CEO赵英,围绕现在文旅行业有哪些环节有机会做数字化、智能化进行了深入探讨。 周啓群表示,文旅行业说到底是针对于消费者服务的,面对景区也好,实际上最终的消费者它凭什么能够给我们的行业做出贡献?是他们的情绪价值有没有得到兑现,这是一个特别关键的问题:“我们的体验总是有可以提升的空间,这个也是今天论坛举办的大背景。” 贺天星表示,数字化文旅产业最核心的价值就是怎么样加入一些新的东西,但文化是古老的,旅游是更古老的,还是要回归到情绪价值。他举例,很多人说空中游览的项目不新奇,空中文旅观光的项目也不新奇,但从企业来说,希望带来的是景区运营方的情绪价值,包括安全价值、高性价比的价值、好玩的价值以及后期的运营方提供了的低成本价值:“我们怎么样调动新的情绪价值?我们怎么样为文旅插上数字化、智能化翅膀才是最核心的价值。” 吴玮杰认为,科技不是让人变得越来越懒,而是提供了旅行伴侣,比如游客对行前、行中、行后都随时有一个随身的旅行伴侣,而游客只要聚焦在旅行中体验就可以了。这对景区来说增加了运营增效的能力,本质上也是增加景区运营的体验,为游客带来更好的体验。 在讨论过程中,圆桌讨论嘉宾们均认可科技为文旅企业降本增效、提升消费者体验带来的帮助。凭借数字营销,为景区或者文博场馆增加一种消费者能接受的体验方式,实现更好的感知。赵英提到,未来每一个企业以及每个景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虚拟人以及自己的虚拟IP。但是,有那么多数字IP,如何让受众能够接收到它?答案是一定要人格化,一定要有个性。 畅想未来,圆桌讨论嘉宾们也对科技与文旅的结合有着新的思路。周啓群说:“未来发展空间无限,需要我们技术方和景区行业共创,我觉得价值才会最大程度地释放。”贺天星则认为,未来5年,挣大钱一定要看低空,挣多少钱一定要关注低空。吴玮杰表示,未来3年,景区要用人工智能与大模型,想体验更多的增值服务也可以使用大模型的能力,最后也可以使用到大模型为我们的游客提供更多增值的服务。赵英则提出了,未来1年希望能整合各种技术能力,赋能给景区,希望明年能出炉一个景区虚拟人的案例。
走进博物馆/05
TECT主题展区/06
其中,北京市南中轴重要文物燕墩以数字化展示形式亮相。通过微痕修复技术、用视觉AI增强方式,重新呈现给大众,让北京中轴线上的标志物燕墩这一文化遗产在广州国际旅游展览会的展馆中精彩亮相。这一幕的背后是新维畅想与AMD及AMD行业解决合作伙伴宽恒科技一起的努力,三方共同呈现了文物古迹数字化的最新技术与解决方案。这一案例串联起科技与AI应用,集保护、修复、利用、传播于一体,引起众多参观者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