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谱科技 奇谱科技

CHIP奇谱
关注产品与技术 分享体验与新知
广告

难以复制的经典ThinkPad T14 Gen3裂变

作者:原创

谁是ThinkPad众多经典机型中的代表?高性能、强扩展、多功能、长续航、大尺寸、较轻薄和好价格……T系列,无出其右者。


T系列是ThinkPad最具代表性的机型,它所代表的高端商务笔记本电脑比ThinkPad X系列有着更高的性能、更强的扩展、更多的功能和更大的屏幕尺寸。升级至T14序列之后,它与X13系列的便携性、价格差距有所减小,整体定位更趋于主流,高端留给了P和X1,而向下取代了R系列。

面对这样的变化,难怪很多老用户说T系列已经不再“TP”。然而,能力不变而更加亲民的T,正切合了主流商务办公的市场需求。

如今,T14已经进化到第三代的T14 Gen3机型,联想同样为市场提供了酷睿与锐龙双平台的多样选择,处理器平台分别为12代酷睿P系列处理器和锐龙6000U处理器。后者采用cTDP模式覆盖15W~35W功耗范围,各个CPU型号除了运行频率,产品核心、缓存等硬件特性本身并无变化;对于前者(12代酷睿)则有P与U两个系列,有着更灵活的P Core与E Core数量组合,P系列配备更多P Core,运行频率更高,更善于处理复杂、高强度的负载。


规格接近、质量有别

除了处理器平台,T14 Gen3本身的改进幅度有限,保持了上一代机型以来的14英寸1920×1200 16:10屏幕设计,外观及尺寸完全相同,没点专业技巧,想要将酷睿版与锐龙版区分开来,着实不易。


T系列的用户,虽然对产品性能与功能的要求都较高,但同时也非常务实,知道适时妥协,T14 Gen3就是最新一代妥协的产物。“ThinkPad不妥协”过于绝对,它向“无伤大雅”妥协,而不是像性能、功能这些核心产品价值妥协。


被刻意做得一般无二的酷睿版与锐龙版T14 Gen3,产品定位差异仍有迹可循。如内置的LTE无线上网功能、光面并带有背光功能的键盘以及IR面部识别摄像头,被人为设定为酷睿版专属特性;锐龙版T14 Gen3的USB接口性能,仍受平台制约,只有10Gb/s的速度,其性能与功能等高级特性,对高端用户使用有一定影响。

“USB4”任重道远

锐龙平台上,虽然已经有第三方USB4解决方案,但锐龙版T14 Gen3并未配备,因此速度与功能都有一定局限性。


首先是兼容层面,锐龙版T14 Gen3的USB-C接口不兼容单Thunderbolt协议设备,若要跨平台使用且寻求更高速度,就需选择更昂贵的USB4和TB3/4双协议的移动硬盘,如Intel JHL7440+JMicro JMS583双芯片版本,但在锐龙版中并没有采用,用户的使用成本因此而增加。


因此,同一颗移动硬盘,在锐龙版和酷睿版T14 Gen3所呈现的性能水平有着较大的差异(如下图所示),这种差异体现在从速度到延迟,从I/O到读写的方方面面。


另外,锐龙版机型的两个USB-C接口并不对称,靠近用户(下图红框内右侧)的接口功能更多,如集成视频,但其可靠性略差,最终测试是在远离用户(下图红框内左侧)的接口上完成,该接口通常用于连接电源适配器——带有电源插头符号的USB-C接口。


另外,一些高安全性需求场景会采用无盘工作模式,即机器内部无系统盘,外接存储启动。T14 Gen3支持USB和TB(NVMe)协议的设备外挂,自动匹配协议。

由于Thunderbolt接口采用NVMe协议,外挂盘不仅性能与内置时相同,而且Bootblock信息、设备信息也相同,系统启动迅速、无需配置和重建驱动。USB协议同样可以启动Windows,但设备驱动、虚拟内存等数据需要重建,首次使用时间略长,同时日常使用性能与Windows To Go设备类似。


内存,要扩展还是要频率

酷睿版T14 Gen3保留有内存的扩展能力,这也是T系列产品有别于X系列的关键差异之一。虽然12代英特尔酷睿CPU支持既支持DDR5也支持DDR4,但联想在酷睿版T14 Gen3选择的内存规格为DDR4-3200、板载单通道(8GB或16GB)、最大可后期扩展至48GB,虽然速度层面不如推出较晚的锐龙版机型所使用的LPDDR5-6400,但后者不支持扩展(如下图所示,“Soldered”固化),更大容量内存需购买时选配,价格高昂。


显性的扩展能力与账面速度直接比较还不够,成本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目前,DDR5内存的价格已经较年初下跌了许多,仅比DDR4贵不到50%。16GB DDR4内存价格约300元,增配仅需购机成本的约4%。但是,锐龙版板载内存容量从16GB增加到32GB,一方面国内暂不提供该选项,另一方面美国官网打折后的价格,仍高达224美元,相当于整机价格的1/5!怎么选,不难吧?


另一方面,更大容量与更高带宽,哪个对用户使用的帮助更大更直接?酷睿版T14 Gen3:容量、速度都要。内存效率的问题在T14 Gen3上显现得异常明显,酷睿版的内存实际运行频率“仅”为2667MHz,单通道读带宽即达24GB/s,双通道扩展后达到42GB/s;相比之下,内存速度高达6400MT/s的锐龙版T14 Gen3的内存读带宽为39GB/s,甚至不如双通道DDR4-2667,延迟也比后者高50%,DDR5升级了个寂寞。


如上图所示,酷睿版T14 Gen3支持内存扩展,最大支持32GB模块,价格约为600元。

为酷睿版升级内存,看起来不公平,但以如此低成本实现容量与速度的双杀,哪位用户会拒绝呢?此外,除了测试可见的内存带宽增加,升级内存对整机性能的影响非常显著,详见稍后测试。

P.S. 目前,酷睿版T14 Gen3 8GB(板载)+8GB配置机型也有销售,价格与16GB(板载)相同。

散热,怎么总不够

联想推出ThinkPad双胞胎机型,归根到底,是迎合用户对双平台自由选择而做出的改变,同时把选择难题抛给用户,用酷睿或是锐龙来划分泾渭。但是,账面数据和实际性能,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整个T14 Gen3机型体系,可以被进一步细分为酷睿核显、酷睿独显与锐龙等3个版本。同配置情况下,配备MX 550 2GB独显的酷睿版T14 Gen3约比核显版贵1000元。然而,实际两机的配置差异,远不是一颗GPU芯片那么简单。


酷睿i5-1240P在T14 Gen3上,性能发挥到什么程度,仅看BIOS设定是远远不够的。128s 64W的PL1仅存在于理论上,该处理器的实际性能释放,受散热系统的硬件因素与系统设定的软件因素的限制颇多。


全核性能测试时,其实际最大释放55W、维持时长为10s;40s后,性能释放将从45W进一步下降到35W。最终,1240P可维持的全核工作状态如下图,P Core 2.4GHz、E Core 2.3GHz、功耗30W。同时,虽然CPU核心温度已高达96℃,但T14 Gen3的单热管散热器的风扇,却仍不紧不慢地工作在1400r/min、33dBA的较安静状态下。


核显版T14 Gen3散热器配备单条热管,独显版为双热管。散热系统能力一定程度影响了1240P处理器的并行性能发挥。酷睿版T14 Gen3显然更侧重于提升工作品质,否则风扇转速设定与锐龙版一样即可,这样1240P处理器的核心温度可下降至93℃、性能释放稳定在35W,相应的处理器性能可提高12%(Cinebench R23)。


上图为核显版酷睿版T14 Gen3散热器;该机型另提供独显版,可选MX 550 2GB独显,配备双热管散热器。

同样全核运行条件下,锐龙版T14 Gen 3的“性格”完全不同。它照顾处理器的表现,散热系统频繁进入增强散热模式,用2800r/min的高转速,将处理器核心温度压制在86℃。此时其工作噪声已达41dBA,夜间环境使用略显烦人。两周的测试下来,灰尘已经爬满锐龙版T14 Gen3的散热器,日常高转速的代价呀!


上图为锐龙版T14 Gen4配备双热管散热器,默认情况下风扇转速更高,同时也更容易积灰。

锐龙7 Pro 6850U的cTDP配置水平为54W,实际在10s内维持52W、30s内下降至45W,此后逐步下降并稳定在28W水平上。

总的来说,解锁酷睿版T14 Gen3的1240P风扇转速限制后,在Cinebench R23这样单纯的并行渲染应用中,1240P表现略高于6850U;T14 Gen3的散热设计不够充裕,经过10分钟拷机负载预热,无论是酷睿版还是锐龙版,性能都有相当程度的下降。另外,双通道和大容量内存对该项测试的成绩没有显著影响。


处理器,决定性因素

在多核多线程模式下,锐龙版T14 Gen3以牺牲静谧换取更好的性能。这一招在其他模式下一样好用吗?T14所面对的用户场景,以轻负载、高并行性的办公应用为主,多线程中高负载反而相对小众。


CrossMark Pro主要仿真办公场景,其结果反映出T14 Gen3们的实际性能表现。散热,不再直接限制处理器的发挥,AC供电的1240P和8650U,最大运行频率均轻松触及它们的标称最大值:4.4GHz和4.7GHz。

同时,该项测试对内存带宽、容量不敏感,配备单通道内存的酷睿版T14 Gen3保持对锐龙版机型的成绩的小幅度领先,数据详见上图。升级至双通道内存后,酷睿版的CrossMark Pro成绩约可提升2%~4%;解除散热风扇转速限制后,性能仍有4%的性能提升空间。

同时,锐龙版T14 Gen3比此前我们测试过的其他锐龙版ThinkPad有了长足的进步,AC供电时的CrossMark Pro成绩已经非常接近酷睿版机型,只是转换为DC供电后,性能下降幅度仍超过20%,距离再次被拉开。

电池续航,用起来方知

轻薄型,特别是商用机型的显卡有什么功用?实用的多媒体加速远多于3D游戏加速。虽然英特尔和AMD不断将3D图形特性下放到集成显卡当中,但其定位并未因3D游戏性能大幅提升而改变。反观多媒体加速端,继高清编解码、图形处理加速后,集成显卡更多地担负起AI多媒体处理、音频及视频会议处理工作,IPU则可辅助优化视频画面质量、降低CPU占用率。


以腾讯会议为例,它能够自动检测系统硬件是否能够提供视频降噪、暗场增强等特性加速,并使用合适的加速器。锐龙7 Pro 6850U中所集成的Radeon 680M有着更好的视频渲染性能,AC供电、自动模式下,仅需较低的GPU占用率就可获得流畅的加速效果,只是与此同时,其自身功耗与CPU占用率/功耗都不低,整颗CPU功耗为17W;酷睿i5-1240P中集成的Iris Xe能够为视频会议提供更全面的加速,以更低的11W的功耗代价实现视频加速及音频降噪。

DC供电时,6850U设定过低的问题再次暴露出来,即使自动模式,其CPU与GPU仅能运行于2.7GHz和700MHz水平,CPU及GPU占用率大幅提升,不仅腾讯会议的使用流畅度下降,而且系统可用资源减少,其他应用性能也有不小降幅;相比之下,1240P的CPU/GPU占用率略有提高,但腾讯会议消耗的电力减少至7W。

集显,不是每个都能加速

相比办公应用或音视频会议,照片及视频渲染等多媒体编辑工作,对T14 Gen3的性能要求就高了很多,如CPU获得GPU硬件加速支持,运行效率将有大幅提升。


系统及显示卡驱动程序通过Windows Update功能获得,酷睿版T14 Gen3显卡驱动为30.0.101.1369、锐龙版为31.0.12028.2,均为通过Windows DCH认证的最新版本。

在Adobe全家桶DCC软件相关测试中,1240P的Iris Xe可获得完全图形加速特性,而6850U的Radeon 680M仅能获得基本图形加速。虽然在Procyon图像编辑测试中,完全加速与基本加速暂时没有速度上的差异,但如AMD不抓紧优化驱动程序,待到用时,能力将是天壤之别。


随着处理负载增加,酷睿版T14 Gen3性能发挥受到的散热器的影响逐渐放大。如果你寻求性能而不在意略大的噪音,那么可以使用TpFanControl这样的软件,开放风扇转速限制,但热管少、传热能力不足的问题,只有靠更换散热器或散热支架解决了。

另外,在提升到双通道、大容量内存后,对图像、视频编辑的性能提升有相当帮助,酷睿版T14 Gen3获得了最高近8%的测试成绩提升;解除散热风扇转速限制后,性能进一步攀升5%。

不是妥协,更是平衡

说是妥协,但实际上T14 Gen3更是平衡。无论是性能释放上的核显与独显机型平衡,还是单通道可扩展与板载更高速度之间的平衡,甚至酷睿版机型与锐龙版机型间的平衡,T14 Gen3都在努力做得尽可能面面俱到。

如果你对性能的要求是直截了当、无需考虑甚多,那么锐龙版T14 Gen3适合你。当然,你也不能对该机提更多要求,因为它的所有特性已经“封装”在整机上,难以实现进一步的扩展,无论是性能、扩展、联网还是配置。

酷睿版T14 Gen3是在各方面都为用户留有充足扩展空间,用户可根据预算和应用需求,在不错的硬件基础上,实现功能改进和性能提升。


仅从性能一个维度看待酷睿版与锐龙版T14 Gen3的差异是不够全面的。锐龙版是一台合格水平的ThinkPad,上限不高、下限不低;酷睿版则在其基础上,将合格水平提升到出色水平,系统的上限大大提升。两者的定位,也是平衡之后的产物。当你对笔记本电脑提出更多要求时,选择酷睿版应该不会让你失望。


赞(3)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奇谱科技 » 难以复制的经典ThinkPad T14 Gen3裂变
分享到:
广告